一方是演讲台上侃侃阐述创新和国际化战略理念的伊利集团,一方是嘉宾席中正襟危坐的世界乳业巨头。在整个聆听过程中,除了对伊利集团观点的频频点头认可,世界乳业巨头们的代表更是直接引用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的名言——“不创新,无未来”,以此佐证自己对未来乳业发展格局的看法。这一幕定格的时间是2015年6月24日,地点是欧洲荷兰,场景是世界乳业大会。用很多观察家的话说,它是一个信号,“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正在国际上越来越多地获得话语权。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尤其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交流、合作、话语权等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扬帆出海的题中之义。作为中国乳业的领军企业,也是亚洲唯一跻身世界乳业10强的乳企,伊利在国际舞台上的积极作为正是这种趋势的最佳注脚。
定义“话语权”:中国企业“出海”新常态
6月底的世界乳业大会只是伊利和世界顶级企业交流互鉴、推动全球乳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站。此前,从6月8日起,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还率领伊利管理层团队远赴欧洲,展开名为“世界标杆之旅”的考察与交流活动。期间,伊利团队先后走访了联合利华、帝斯曼、荷兰合作银行、飞利浦、菲仕兰等多家跨国企业,并参观了食品谷、瓦赫宁根大学以及荷兰研发中心,就创新、企业文化、精确管理以及食品安全等话题进行深入学习和交流,致力于打造“学习型企业”,助推创新和国际化进程。不仅如此,在6月的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日期间,伊利全球首倡“乳业丝绸之路”,呼吁世界乳企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契机,用创新和国际化深化全球乳业合作。
不难发现,创新和国际化是伊利在6月系列国际舞台上重点阐述的观点,建议世界各国、各地区乳企通过创新、国际化战略加强不同领域的合作,并且有效推动全球乳业市场的增长。对此,一位世界乳业大会的专家表示,伊利正在以前瞻的、正确的理念定义乳业话语权。
当前,在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压力之下,如何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已经成为中国企业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对此,有关品牌管理专家表示,“创造、质量、品牌代表着一种软实力,直接决定了中国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上的话语权。中国企业已经在物质层面具备了一定积累,当前最为重要的是在更高水平的国际竞争中,企业需要在品质、创新、品牌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可以说,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坚实基础,后者为前者提供了持续支撑。建立在两者基础上的话语权才能使得中国企业真正成为全球领导者。”
话语权的直接表现就是用一种符合全球产业可持续发展利益的战略理念,赢得、影响国际社会的认同,从而形成一种全球产业共识。从这个角度看,伊利于6月的国际化表现为所有正在“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做了一种表率。
底气何来:创新和国际化的全球力量
著名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在《2015中国的牛奶和乳制品市场》报告中指出,居民收入每增长1%,大约带动乳品消费量增加0.8%,而近几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都超过10%。与此同时,西方等传统乳品市场消费在不同程度上呈现饱和局面。在此背景下,实现全球资源和中国市场的对接、全球研发和中国本土创新的协同、全球理念和中国实践的统一,已经成为全球乳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同时,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社会期待,对乳品的创新和品质拥有越来越高的要求。
对此,伊利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创新和国际化。潘刚表示:“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也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提升乳品行业的整体绿色水平和安全水准。同时,在资源禀赋最适宜的地方进行养殖、生产、加工、制造等,让不同的优势资源发挥最大效应,从而形成1+1大于2的效果,这是乳业在全球化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
在创新领域,伊利除了持续强化对研发工作的投入,于2014年将技术中心升级为创新中心,还践行着独有的“反式创新”。潘刚介绍道:“我们提出了"反式创新"理念,通过与全球顶尖乳业机构开展创新合作,不断开发创新产品,再反向回流到中国市场,用全球的优质资源更好地服务消费者。”
而在国际化方面,伊利成功推行了“全球织网”,致力于编织了一个包括全球资源体系、创新体系以及市场体系的大网。2013年开始,伊利在新西兰南岛建设大洋州生产基地,在欧洲与意大利乳业巨头斯嘉达公司达成战略合作等。同时,伊利还在荷兰成立中国乳业规格最高的海外研发中心——伊利欧洲研发中心;和新西兰林肯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等。
正是基于对创新和国际化的聚焦,目前,伊利的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占比已经高达40%,居行业首位,满足了消费者对营养健康的多元化需求,也成就了伊利的市场领导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解析伊利只是洞察中国品牌名扬全球的一个据点。正如伊利确立的新战略目标——在2020年进入全球乳业5强。从10到5,不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对企业的全球影响力、全球创造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为唱响“中国好声音”留下了想象,也创造了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