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学界的争论还在继续,但产业界都想搭上能源互联网这辆列车,各种“挂靠”能源互联网的行动已远超上述范畴。产业界的“挂靠”行为主要体现在电力行业的发电端和售电端,并在尝试各种新的商业模式。
首先在发电端,“挂靠”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以阳光电源、华为和远景、木联能等公司为代表,通过新能源电站的智能运维系统切入,进行大数据分析,提高电站的发电效率和安全性;第二种以SPI与东方日升等公司,尝试搭建光伏电站的融资租赁平台,并宣称其模式是“互联网+能源+金融”;第三种以航禹太阳能为代表,航禹拟借鉴“搜房网”思维,搭建分布式光伏屋顶和土地资源与项目开发商进行对接的互联网平台。
对第一种类型,阳光电源副总裁赵为对“清洁技术投资”解释,“逆变器是光伏电站各种运行数据的一个集散地,这是光伏电站向能源互联网变身的一个很好入口,所以我们联合阿里云新近在4月推出了智慧光伏云的iSolarCloud,这是我们的第四代电站运维管理系统,也是集团级光伏电站运维平台。”
而在售电端,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的电网公司的尝试,例如四川省电力公司与腾讯进行的“互联网+电网”项目合作;另一种是售电市场放开之后的售电新玩家拟借助互联网平台发力,例如神华。
对于前一种类型,四川电力与腾讯的合作将整合微信“智慧生活”解决方案和四川电力用户大数据资源,实现国网四川电力的智慧服务;整合腾讯全媒体传播资源,进行国网四川电力服务营销。
对于后一种类型,张玉卓提出,神华将探索成立电力销售公司,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主要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包括新能源在内的电力产品和碳配额。
不过,多数采访对象强调,在上述产业界的五类花样中,有多少是概念炒作,又有多少是真材实料?这一问题还有待时间的验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