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背景下,公立医院改革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做为此前医疗行业的顽疾,“以药补医”的改革也一直是最让人关心的问题。
事实上,据了解,目前已有改革试点医院取消了药品加成,并提高了医疗服务费。但有观点表示,取消药品加成仅仅是公立医院改革的第一步,并不能认为“以药补医”就此破除。
3500余家公立医院已取消药品加成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8月6日,国家卫计委体改司副司长、国务院医改办政策组和公立医院组负责人傅卫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目前,全国1463个县市已启动公立医院改革,占74.9%,共有3297家县级公立医院启动改革,764家城市公立医院启动改革。
国家卫计委发布数据还显示,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取得突破。在破除以药补医方面,3077家县级公立医院、446家城市公立医院取消了全部药品加成,江苏、浙江、福建、安徽、四川、陕西、宁夏等7个省份已经在全部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
并且,21个省份的224个地市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的原则,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了调整。各地通过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以及医院节约运行成本等综合措施,推动构建科学补偿机制。
另据人民日报报道,在药品耗材集中采购方面,各地正在研究制订新一轮药品集中采购方案,按要求将于今年11月中下旬统一实施。江苏省对国家规定的十大类高值医用耗材全部进行集中采购,青海省将公立医院全部药品、医用耗材包括高值耗材、一般耗材、检验试剂纳入省级集中采购范围,有效降低药品、耗材采购价格,为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留出空间。
在管理体制方面,安徽、广东、河南、内蒙古等省份在县级成立了政府领导牵头的县级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合理界定政府作为出资人的举办监督职责和医院作为事业单位的自主运营管理权限。试点城市在理顺政府和公立医院关系、构建法人治理结构、下放微观管理权限方面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广东省深圳市推行公立医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改革,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医院管理团队的职业化建设。
在人事分配制度方面,各试点地区积极推行定岗定编不固定人,建立灵活用人机制。福建石狮等地推进稳定存量编、用活增量编的改革,探索实行编制备案制,编内编外人员同岗同待遇。同时各地探索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鼓励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分配制度改革的激励作用开始逐步显现。
取消药品加成难破以药补医?
但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有些地方在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上,只是简单取消药品加成。
近期,国家卫计委、财政部、国务院医改办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17个试点城市及福建省三明市的公立医院改革情况进行了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从医药方面来说,大部分地区只是将改革重点放在取消15%的账面药品加成方面,生产、流通、招标采购等方面的改革进展迟缓,药价虚高问题仍然凸显。由此带来的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评估报告指出,患者在大医院住院费用个人支付比例普遍超过50%,超过1/5的患者认为看病贵。一些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药占比并未出现明显下降,甚至出现了以检查、化验养医的情形。
不过,据北京商报报道,安徽省医改办副主任、省卫计委主任于德志表示,该省改革4个月以来,城市公立医院总体运行平稳。患者看专家门诊和普通医师门诊时间分别为12.8分钟和14分钟,比改革前分别增加6.2分钟、2.6分钟。
而随着患者就医时间增加,医生可以更加仔细为病人诊察病情,提高了服务水平。
更重要的是,在医疗收入中,诊察费、手术费、护理费和治疗费收入同比分别提高1.9个、1个、0.5个和1.5个百分点。患者就医获得感有所提升。
“安徽省的经验证明,破除以药补医,提高医疗服务费,并不会增加患者的就医负担,”于德志说,“安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门急诊、住院次均费用分别为240.9元、9791元,同比增幅分别下降1.4个、1.6个百分点。门急诊、住院次均药品费分别为109.9元、3230.6元,同比分别下降5.9元、513.1元,环比分别下降14.5元、577.5元。”
此外,每日经济新闻也报道表示,福建三明医改的探索也曾获得世界银行专家“点赞”。据悉,三明市医改在取消药品加成后,为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三明医改在全国率先推行医院院长年薪制、试行医师、技师年薪制。医务人员实行阳光工资,消除灰色收入的动机。
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助理、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吴明表示,三明市的做法值得借鉴,通过将药品的采购价格降低,使百姓受益。同时,调整医疗服务的价格,体现医生劳务价值,改变医生的激励机制,保证医院和医生的利益。“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这和国际趋势是接轨的。”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饶克勤曾表示。
取消药品加成只是第一步
不过,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强力推行“取消药品加成”的同时,也有观点认为,取消药品加成并不能从根本上破除以药补医,也没有解决医生的逐利问题,药价虚高的问题仍非常凸显,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突出,一些公立医院甚至出现了以检查和化验养医的情形。
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也撰文指出,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要求到2017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重总体降到30%以内,“医院控制药占比并不难,多开一些检查,或者开”小处方“,鼓励患者自备药物等就能够实现,但仍会给患者造成负担”。
对此,傅卫回应称,取消加成其实并不等同于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取消药品加成仅仅是我们切断公立医院以药补医逐利机制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傅卫说,取消药品加成,仅仅解决了药品加成“补医院”的问题,还要破除药品和医生之间不正当的利益联系。
“取消药品加成只是第一步”,傅卫表示,之后还需要同步地推进补偿机制的改革,手术、护理等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分配制度的改革、支付制度的改革,以及管理制度和绩效考评等改革。“只有通过这样一些综合措施,才能建立起公立医院运行的新机制,真正切断医院、医生和药品之间的联系”。
中国人民大学卫生政策和管理系教授、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也表示,取消医院药品差价,只是开始,不是结束。下一步要调整医疗服务的价格,但原则是不能让患者买单,这样就需要医保政策和财政投入跟进。
王虎峰表示,应该要在医疗费用总体水平不提高的情况下,患者负担不加重,但是医院的收入结构由过去倚重药品加成,调整到依靠诊疗、手术、护理等医疗服务上,医生合理待遇也能够提高。医改的目标就是用新机制取代旧机制,但改革不能伤及患者、医院和医务人员任何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