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推广条件日趋成熟
蔬菜、猪肉等生鲜食品的溯源,是中国食品安全中一个多次被提及的话题。在历经数年的试点和“幕后准备”之后,消费者已经可以亲手追溯在超市所购的一些生鲜食品的源头生产者。近日,商务部在北京举行超市追溯体验活动启动仪式暨“E追溯”微信公众号上线仪式。从此,使用该公众号的“扫码查询”功能,消费者就能查询肉类、蔬菜的产地和流通的全过程信息。目前超市多数生鲜食品的包装上,还没有打印二维码。这一缺失的背后,是企业的观望。
展示生产与流通全程信息
食品追溯不仅考验食品的质量,更考验政府、生产企业和超市的信息化水平。将于10月1日起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者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产经营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农业行政等有关部门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协作机制。”事实上,追溯并不是新鲜事物,只不过如今用上了数据库、物联网等技术。北京市商务委“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试点建设项目”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即使没有使用新科技手段实现信息电子化的企业,内部也有一个进销存记录,这是企业必须做的。”传统的纸质记录、一维码、条形码和二维码,虽然承载的信息不同,但都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食品生产过程中一个或多个环节的信息。而如何把这些环节打通,并将信息透明地展示给消费者,实现真正的追溯,则是政府主导的追溯体系的目标。2010年以来,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陆续开展了肉类、蔬菜、中药材、酒类等产品电子追溯体系建设,探索运用物联网等技术手段解决产品的溯源问题,以助力食品安全治理。《
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明确,商务部牵头利用物联网建设重要产品等追溯体系,形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信息链条。目前,全国共58个大中城市分5批进入商务部牵头的肉类蔬菜电子追溯体系试点,基本覆盖了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目前,前3批试点城市总共在1.1万家企业建成追溯体系,每天上传数据200余万条,对3万多吨肉菜和中药材进行信息化追溯管理。中央平台累计汇总追溯数据8亿条,还支持贵州、四川、山东、安徽4个省的茅台、五粮液、张裕、泸州老窖、古井贡、景芝等8家酒类企业进行试点。目前,各试点项目均已建成并通过验收。
二维码尚未全面推广北京市商务委工作人员说:“最复杂的是形成数据链条。到了终端其实就是打印,跟超市原来的流程相同。比如,生猪有检疫票,到了屠宰场,猪的来源信息就进入系统了。然后,屠宰的具体信息——什么时间屠宰、什么人屠宰……一直到屠宰之后出库、运输到哪里、谁接货,这些信息都会传到商务委的平台上。超市终端也与平台关联。这样,电子秤在打印时就可以选择包括二维码在内的方式把这些信息打印出来。这样手机一扫描,消费者就可以对产品进行追溯了。”据介绍,北京肉类电子追溯体系通过不断探索,已经集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技术,而蔬菜类的追溯模式则正在改进中。在肉类方面,通过激光灼刻检疫标识、RFID芯片绑定等技术的集成应用,贯通了各流通环节的“数据孤岛”,形成“一猪一码、物码合一、同生共灭、终端自毁”的信息追溯链条,实现了食品安全供应链的技术革新。电子追溯体系使得食品来源可追、去向可查、责任可究,让肉、菜的流通变得透明,食品安全的责任也变得清晰。专家表示,“E追溯”可以形成市场倒逼机制,促使生产经营者改善质量安全管理,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从而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让消费者能够放心消费。同时也改革了政府的管理
模式,实现了对肉类、蔬菜流通的全过程无缝隙监管。追溯体系由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查询这四大部分构成。其中,前三个环节主要由企业承担,政府部门搭建统一的数据平台,打造统一的信息查询通道。消费者在超市购买肉菜产品时,通过查询终端或手机扫描,可以查询产品的追溯信息,掌握产地信息和流通过程。家乐福北京一家超市工作人员表示:“超市进货后,要把信息传到北京市商务委的网站上,然后在打印时,链接网站信息就可以了。这需要我们调试内部网络和电子秤。对于建立‘E追溯’体系,政府会给予资金等方面支持,我们会不断更新信息,以保证信息真实。‘E追溯’体系是创新举措,目前欧洲也建立了可追溯体系,但是相关信息仅在政府与企业之间分享,并未向消费者开放。”北京市商务委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其实不需要增加超市很多成本,近两年生产的电子秤经过调试后都可以用于“E追溯”体系。当前北京“E追溯”还没全面铺开,这是因为在超市终端需要打印二维码,而这些打印的标签需要到工商部门备案,不能随便打印。尽管电子追溯体系已经推广数年,但目前还有部分城市仍采用数字码,尚未全面推行二维码,消费者查询时需手工输入数字码,不够便利。对此,业内专家表示,目前智
能手机使用越来越多,全面推广二维码的条件日趋成熟。在谈到政府和企业在追溯体系建设中的职责分工时,专家表示:“前一阶段政府在引导、支持追溯项目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下一步政府要逐步转向制定规则和标准。‘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通过深入宣传,引导社会认识到追溯的价值。然后做规划、标准和宣传。其他更多具体工作由企业去做,去投入。要让市场认识到,在可追溯和不可追溯的产品之间,消费者选择可追溯产品,这样就可以给企业一定的压力。企业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就会加入追溯体系。”